1. 主页
  2. 路孚特博客
  3. 碳排放交易影响力渐增

June 29, 2022 | 交易洞察

碳市场处于牛市:碳排放交易影响力渐增

Elizabeth Zelljadt
Elizabeth Zelljadt
路孚特 - 碳研究资深分析师
路孚特 2022 年碳市场调查强调了碳市场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重要性。受访者预计,到 2023 年,几乎所有碳市场的价格都将大幅上涨,并预期自愿碳市场将迎来强劲增长。
                                                                                                                                                                                  
1. 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碳市场的作用被视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我们的第 17 次年度碳市场调查发现,更严格的碳排放限制措施正在约束企业削减碳排放。
2. 调查受访者预计,从北美到中国再到欧洲,几乎所有碳市场的价格都将大幅上涨。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欧洲碳价将在今年或 2023 年上涨至 100 欧元。
3. 我们的研究结果反映了对自愿碳市场 (VCM) 强劲增长的预期。在创纪录的 2021 年,就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认为今年和明年的减排活动会更加频繁。
                                                                                                                                                                                  

欲通过电子邮件收取更多数据驱动洞见相关资讯,请订阅《路孚特视角》周刊 (英文)

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体系正在促使企业减少碳排放。即使考虑到能源价格高企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我们的调查受访者仍然将欧洲碳市场视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推动力。相应地,他们预计碳排放许可证的价格将大幅上涨。

 

碳市场的重要性

我们年度碳市场调查的受访者认为,与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政策或能源价格高企等因素相比,欧盟的碳排放交易体系 (ETS) 对企业温室气体减排的影响更大。

这是连续第二年有创纪录比例的受访者表示,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 (EU ETS) 在减排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在俄乌冲突导致能源产品价格暴涨的背景下,这一发现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的市场调查是在俄乌冲突爆发、全球能源价格上涨之后进行的,但受访者仍然认为欧洲的主要温室气体政策对减碳具有绝对的影响力。

资料来源: 路孚特

在我们近 20 年的调查中,EU ETS 作为减排工具的重要性正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今年的调查中,98% 的受访者表示碳市场对欧洲排放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具有“重大影响”。

ETS 通过将碳排放权转化为日益稀缺的商品,进而促使企业减少碳排放。

监管机构对欧洲发电厂和工业设施在一年内对大气层的排放总量设定了上限,并要求工厂为此购买排放许可证,例如欧盟排放配额 (EUA)。该排放上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减少,因此所有被覆盖的实体的排放总量也会相应地减少,但企业仍然可以选择最适合自身的碳减排方式。

路孚特大宗商品研究可以帮助您了解全球大宗商品的综合情况,帮助大宗商品交易者做出明智的交易决策

自 2005 年运作至今的 EU ETS 目前正在按照欧盟的“减排 55% (Fit for 55)”计划进行重大改革。各监管机构正争论不休,讨论如何对其进行充分的调整以实现欧洲到 2030 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少 55% 的总体目标。

难怪受访者认为欧洲碳市场是减排的巨大推手。他们预计在不久的将来,碳价的升幅会空前之高。

鉴于为实现 2030 年气候目标需要大幅收紧 EUA 供应,碳市场参与者认为这将会导致 EUA 价格飙升。

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今年或 2023 年,欧盟碳市场的基准合约(于 12 月交割的 EUA)价格将上涨至 100 欧元。目前,其价格区间在 80 至 90 欧元之间。俄乌冲突在这里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一方面直接推高了能源产品的价格,另一方面间接迫使欧洲领导人尽快让经济摆脱化石燃料的束缚。

欧洲的当务之急是摆脱对俄罗斯化石燃料的依赖,这需要提高能源效率、加速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并同时更快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请参阅我们之前的博客 (英文),了解俄乌冲突如何促使欧洲加速实施可持续的能源政策。

 

不仅是欧洲市场,各地的碳价均在上涨

这些看涨预期并不局限于 EU ETS。关注北美西部气候倡议 (WCI) 和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 (RGGI) 等其他主要碳市场的受访者也预计,排放许可证的价格将会大幅上涨。

在 2017-2020 年期间,WCI 碳配额的基准合约价格区间为 14-18 美元(约合 12-16 欧元),而过去一年,WCI 基准合约价格平均为 25-35 美元(约合 21-30 欧元)。

事实上,这两个北美碳市场也在进行改革。WCI 最大的参与管辖区是加利福尼亚,该州试图到 2050 年将其排放量减少 1990 年排放水平的 80%。

与东海岸仅涵盖发电厂的 RGGI 不同,WCI 同时也涵盖了运输行业。这影响了汽油价格,以致加利福尼亚的汽油价格高于美国的大部分地区。

受访者也看好中国 ETS 的配额价格,该体系从 2021 年 7 月开始实际交易。

2021 年该体系中排放配额的加权平均价格约为 44 元/吨(约合 6 欧元),但在今年的调查中,回答价格问题的受访者认为 2022 年的平均价格在 50-70 元/吨之间。

中国碳市场的观察人士也看好该体系,认为后续将会有其他行业被纳入到交易体系中。尽管中国的 ETS 目前只涵盖电力行业,但该计划的目标是覆盖更广阔的中国经济,随着时间的推移,预计将有更多的行业会被覆盖。

当被问及接下来哪些行业将被涵盖,今年与去年的调查结果一致,选择钢铁生产的受访者占大多数。

 

对钢铁行业接下来被纳入交易体系的预期也反映了中国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 (CBAM) 的担忧,该机制旨在对碳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征税,因为与这类产品的制造相关的碳排放成本并未反映在其价格中。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出口国之一,而欧洲可能在未来几年开始实施 CBAM。如果届时中国的碳排放价格已涵盖钢铁制造行业,那么向欧盟出口钢铁的关税应该会相应地降低。

事实上,即将实施的 CBAM 已经刺激了某些气候政策和减排决心相对落伍的国家,它们开始在碳定价上采取行动。

欧盟的几个可能受到碳关税影响的贸易伙伴正在探索碳税、排放交易体系和其他措施,这些措施将消除碳边界调整的必要性,因为包括土耳其、摩洛哥、印尼和越南的产品生产国已经对生产造成的碳排放进行了定价。

竞争力方面的担忧

令这些国家担忧的一点与欧盟最初提出 CBAM 的原因不谋而合,即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我们的调查发现,EU ETS 所覆盖的欧洲公司越来越担心相对于不受本土碳价约束的竞争对手而言,他们的产品将失去市场份额。

近年来,人们对此问题的看法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 2017 年,只有 63% 的受访企业认为 EU ETS 对其竞争力“不利”或“有点影响”,但令人震惊的是,在 2021 年,95% 的受访企业都持这种观点,而在 2022 年的调查中,该比例达 100%。

另一方面,在今年的调查中,没有一家受访企业因为碳成本的原因将业务转移至欧盟以外,而只有一家受访企业表示正在考虑这样做。这一调查结果表明,有史以来最高比例的受访者群体宣称,排放温室气体的成本并不会导致他们离开欧洲。

 

对自愿碳市场的兴趣正在逐步上升

除了对强制碳市场的预期之外,我们的调查结果还反映了对自愿碳市场 (VCM) 的强劲增长预期。在自愿碳市场中,企业实体或个人通过购买减排单位(抵消单位)来抵消其碳排放,以达到碳中和目标。

在 2021 年,自愿碳市场的交易量和交易额均创下新纪录。成交额在 2021 年底达到 10 亿美元的历史新高,交易量达到创纪录的 3 亿吨。

超过 70% 的调查受访者认为,尽管俄乌冲突引发了全球能源和大宗商品危机,但 2022-2023 年度的交易量将会更高。

至于企业购买者想要购买哪种“碳信用单位”,调查结果表明,对于自愿碳市场的购买决策而言,所交易抵消单位的认证标准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当被问及哪些因素影响他们对抵消项目的选择时,绝大多数 (73%) 的受访者提到了抵消单位的认证或标准,其次是项目类型 (64%) 和项目地点 (59%)。

值得注意的是,与政府建立的强制碳市场相比,VCM 只是一个小规模的市场。自愿碳市场仍然以场外交易为主,尽管交易所和聚合商为碳抵消信用及其交易的标准化做出了巨大努力,但交易的报告仍略显主观随意。韩国、新西兰等国家实施的其他强制性碳排放交易体系的交易额高于全球自愿碳市场,但由于回复率较低,因此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并不突出。

要想密切关注碳市场,就必须关注获得各国政府支持的强制性碳排放市场,而不是那些声称实现碳中和或零排放目标,但到目前为止所做的碳抵消工作并不那么可靠的公司。

归根结底,碳市场(无论是强制减排或自愿减排)的存在皆出于同样的原因:即将投资从黑色和灰色地带引导到绿色地带,从而减少碳排放,以帮助实现《巴黎协定》的气候目标。

 

路孚特大宗商品研究帮助您了解全球大宗商品的复杂性,并帮助大宗商品交易商做出明智的交易决策

 

常见问题

企业应对净零排放挑战的情况如何?

我们的第 17 次年度碳市场调查发现,更严格的碳排放限制措施正在约束企业削减碳排放。